

聊城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
杨 寒 王勇歆 张东坡
聊城市智慧城管指挥保障中心
一、建设背景
以住房城乡建设部最新政策为指导,以建设新型城市治理体系与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水平为目标,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的突出问题出发,充分利用聊城市现有信息化建设基础,搭建“一网通联”“一网统管”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横向与城市运行管理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纵向与省级、区级、街道(乡镇)的互联互通、上下联动,汇聚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数据资源,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工作体系,推动城市运行应急处置向事前预防预警转变,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为民服务向精准精细转变,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建设内容
聊城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将运用信息化技术助力城市管理改革创新,形成“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管理、用数据来决策、用数据来创新”的新型智慧城市管理模式,积极构建“全面覆盖、精细管理、共享融合、社会参与”的智慧城管体系。结合住建部要求,平台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系统成果,建设了运行监测、决策建议等系统。
1. 运行监测系统
运行监测系统包括城市基础数据统揽、风险隐患“一张图”、风险防控子系统、决策支持子系统、移动赋能、配置管理等模块,如图1所示。
城市基础数据统揽模块汇聚整个区域城市安全基础数据,包括人员、企业、设施、物资等,直观展示辖区内的安全情况。
风险隐患“一张图”模块主要用于对城市生命线相关风险数据及其他风险相关信息等内容统一汇聚,结合人口密度、人均GDP、重要防护目标等城市脆弱性信息,以及应急救援力量信息对城市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值对区域进行四色图渲染,以风险四色图的形式进行统一展示,综合反映城市的风险大小。
风险防控子系统主要通过构建风险防控指挥态势大屏,综合展示关键监测信息、风险信息等,为风险防控抢险提供强有力支撑。汇集全域范围的实时监测信息,对风险防控相关数据和应急抢险相关的人员、物资等进行多维度的综合统计分析,并能以图形化的形式直观呈现。通过地图直观呈现风险防控抢险相关的态势信息,主要包括险情信息、报警信息、抢险人员、风险防控责任网格、抢险物资、避难场所和当前预案信息等。

决策支持子系统主要以GIS“一张图”方式,向城市安全管理人员展示各行业领域(市政设施、房屋建筑、交通设施、人员密集区域等)及城市重大危险源隐患排查治理措施。投入运行的在线传感器数量、种类及监测范围,向用户展示当前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底数信息,使相关人员了解当前在城市基础设施重点管控领域信息化监管技术力量现状,找出信息化建设薄弱领域,完善安全监测技术应用,从而更好地实现“能监测、能预警、能处置”建设目标,提高城市安全精细化治理水平。
移动赋能模块主要在移动端显示城市基础设施地图,展示当前位置周边设施分布情况。地图上可点击查询相关设施的地图分布和详细信息,显示风险隐患管理,展示和Web端相同的模块信息,方便领导能够在手机端实时查看城市风险隐患及安全事故的总体信息。包括风险隐患和安全事故的分布情况和统计信息。
配置管理模块主要是系统管理员使用的工作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快速搭建业务,定制业务工作流程,设置组织机构,并能够方便快捷地完成工作表单内容样式调整、业务流程修改、人员权限变动、系统数据备份等日常维护工作。利用构建平台,系统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调整系统,使之适应用户需要,并可以在使用中不断地变更系统配置,无须软件开发者的干预,充分赋予了用户自维护、自发展、自适应的能力。
2. 决策建议系统
决策建议系统用于汇聚业务指导、监督检查、监测分析和综合评价等数据,以及与城市运行管理工作相关的其他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常规软件工具等,进行数据挖掘、捕捉、处理,形成工作趋势分析、工作报告和决策建议等,为完善政策法规、部署工作任务、上报工作建议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包括综合决策分析、城市供水分析、城市燃气分析、城市供热分析、城市排水分析、城市环卫分析、城市园林分析、城市部件事件监管分析等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其中综合决策分析包括对城市面积级人口、建设用地等基础概况的展示;运行指数和决策建议报告等板块;
城市部件事件监管分析包括对运行数据、运行指标、地图展示、基础情况、运行情况、运行指标、查询时间选择等板块;
智慧环卫分析包括环卫基础运行数据概览、环卫指数详情、环卫指数分析、环卫指数排名、环卫指数分布、环卫运行问题动态等板块;
智慧园林分析包括园林基础运行数据概览、园林指数详情、园林指数分析、园林指数排名、园林指数分布、园林运行问题动态等板块。
智慧道桥分析包括道桥基础运行数据概览、道桥指数详情、道桥指数分析、道桥指数排名、道桥指数分布、道桥运行问题动态等板块;
智慧燃气分析包括燃气基础运行数据概览、燃气指数详情、燃气指数分析、燃气指数排名、燃气指数分布、燃气运行问题动态等板块;
智慧供热分析包括供热基础运行数据概览、供热指数详情、供热指数分析、供热指数排名、供热指数分布、供热运行问题动态等板块。
3. 智慧环卫系统
通过汇城市环卫大数据,升级环卫设施。一是实现建设智慧环卫设施“全物联”。在129台保洁车辆,27台垃圾转运车上安装物联网数据采集和GPS/北斗定位设备,在32座垃圾中转站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在49座固定公厕中安装了空气质量和人流量监测设备,实现了垃圾产生、处理的重量统计溯源、公厕和作业车辆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二是实现智慧环卫作业“全监管”。对市场化的3家环卫企业作业情况进行独立监管,实现了城区38条道路的量化作业分配和实时作业考核,提高了信息化监管水平。三是实现公厕空气质量全感知。利用感知监测设备,对公厕空气质量超标现象进行预警,提醒工作人员及时打扫,进一步提升了市民如厕体验。智慧环卫系统如图3所示。

4. 视频AI分析系统
以智慧城管平台为依托,搭载视频监控智能分析系统和高空喊话设备,构建非接触执法、管理新模式。一是在主城区重点、难点、热点位置建设了700余路低空视频监控点位、11路高空视频监控,初步实现了对城市管理事部件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二是运用AI智能分析技术,对监控可视范围内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市容秩序等方面常见城市管理问题自动报警、准确识别、自动抓拍、快速派遣。三是使用高空喊话设备对占道游商、店外经营等扰乱城市秩序的违规现象进行语音喊话劝离,实现远程非接触式执法。2021年以来,通过监控抓拍案件2972件、语音喊话劝离游商小贩、店外经营等现象122余次,播放快板劝导不文明行为10 014次,有效提升了案件处置效率。四是对乱贴乱画、乱停乱放、不文明养犬等不文明行为进行“隔空喊话”劝导;对前方道路积水、道路修路等情况进行温馨提醒,积极助力我市国家文明城市创建。视频AI系统如图4所示。

5. 城市防汛系统
通过在城市低洼桥涵等区域安装监控视频与液位监测设备,在排水管网关键节点安装液位、流量等物联感知设备,搭建起地上加地下的立体化监测网络,取代人工巡查、测量的传统方式,实现对城区汛情与内涝动态的自动化实时掌握。结合降雨量、气象云图、管道充溢度等信息数据,对城区易涝点、排水管网淤堵等风险问题进行分析预警,为城区防汛调度、内涝治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助力实现防汛排涝工作由“事后”到“事前”的决定性转变提升。城市防汛系统如图5所示。

三、建设亮点
1. 创新地下空间数据共享机制
全面梳理深圳市地下空间数据汇交、数字化交付标准、数据共享等方面问题,以CIM平台建设为抓手,建立地下空间多部门联合工作架构,形成推动CIM地下空间平台建设应用的工作合力,针对深圳市当前城市地下空间管理机制体制堵点提出监管抓手,完善地下空间数据汇交制度。进一步明确数据汇交、管理、共享工作规则及责任单位,压实各方主体责任,提高汇交数据质量。新建深圳市地下管线和地质数据2个地方标准,统一各权属单位数据汇交标准。
2. 以用促建,在城市地下空间风险管控深化应用
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强度大,风险大,多条线性工程存在交叉、并线关系,协同难度大。为切实解决当前紧迫地下空间风险,选取地下工程三阶段风险管线、燃气管道保护、长输油气管道保护、道路占到开挖等场景,充分汇聚地下管线、周边地质、老旧建筑、周边施工扰动等数据,接入物联感知数据,依托深圳城安院多年来城市安全领域专业积累,建立地下工程全风险要素动态管控,辅助风险综合研判和提前预警。
3. 打造专业、灵活的CIM地下空间平台
城市地下空间CIM平台对专业性要求较高,我们采用地学精细建模和高效建模技术,构建更加专业和精准的地质体、钻孔、管线、构筑物等多种模型;集成多种基于灾害链的仿真模型,支撑盾构施工动态风险评估、油气管道爆炸后果分析、道路占到开挖分析等专业应用场景;采用云原生GIS技术体系和微服务技术架构,构建平台“多租户”模式,向行业用户和区级用户提供灵活、便捷、高效的应用支撑能力。
4. 全面实施信创适配,保证数据安全
依托深圳鹏城云脑,采用信创技术路线,基于自主可控的跨平台GIS内核,适配(国产鲲鹏芯片、麒麟V10操作系统、崖山数据库等)信创和国产基础软件,从根本上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受制于人”等问题。构建覆盖多端、稳定高效、安全可信的CIM地下空间平台。
四、推广价值
1. 建立地下空间CIM建设和应用工作机制,建立地下空间数据汇交制度
进一步明确数据汇交、管理、共享工作规则及责任单位。构建地下空间数据资源体系,编制地下空间CIM数据标准,夯实城市地下空间数据底板。
2. 推动地下管线数据采集、管理和共享应用全周期数字化管控
在地下管线数据采集阶段,完善机制落实覆土测绘,对地下管线数据质量实行源头管控,推动实现地下管线工程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建立管线数据汇交监督机制、黑名单机制、数据汇交标准,推动新建管线在规划、建设、竣工验收各阶段以及存量管线补测、补绘、普查的标准化、数字化汇交;开展全市地下管线数据运维治理服务,为CIM地下平台、行业主管部门和权属单位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3. 探索工程勘察数字化转型路径,加强勘察作业质量监管
一方面降低重复勘察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大量资源投入;推进城市工程建设资源重组,缩短建设周期,降低投资成本,提高建设质量,为城市生命线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4. 打穿CIM+地下空间风险管控应用点
在城镇燃气、长输油气管道保护应用方面,通过三维可视化和定量分析模型,定量分析管道事故后果,解决周边风险“看不清”、风险后果“想不到”问题;精准应急救援数字化辅助支撑,解决救援“不科学问题”,提升地下管线安全保护及监管智能化水平,有效遏制管道事故多发频发势头。在重大工程风险管控方面,升级地下工程建设安全监管信息化工具,实现城市级、行业级、项目级多层级全透明可视化风险揭示与监督。规范地下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控流程和动作,以信息化应用要求倒逼行业规范化实施全过程风险管控。强化建设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同时增强其对工程周边环境风险的识别、预防、控制和应急响应能力。
— 推荐关注 —
《2023智慧城市 · 优秀应用案例集》已正式开启征订,欢迎各位新老朋友征订!
售价:198元/套 包邮(上、下两册)
扫描以下二维码限时征订!

咨询电话: 010-68716602
邮箱: zhcsgwh@ 126.com